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4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651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50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SE STUDY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location could affect economic growth and it has always been omitted in economic analysis. Geographic factors can affect economic activities. Three mechanisms of location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have been studied: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migration. The initial superior location will take such advantages as lower transport costs and lower price level, so it could have higher consumption utility,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attract more human capital, then lead higher growth. Those regions with the superior location will have higher utility due to more product varities and the comparative lower price, and higher wage due to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it would attract more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human capital to move to this location. It is a kind of agglomeration, meaning the superior location will hold more advantages and higher growth rate, otherwise those locations with poor geographic factor will be even worse. Based on Chinese 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experiences of these years, this paper does some empirical analysis by regressing on some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geographic ones. In this paper, the dummy variable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location factor. And we find evidences supporting the view that dominant locations such as coastal areas grow faster, on the contrary,middle and western provinces grow slower. Location doe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82.
The commercial non-metropolitan exit clusters of America's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 exhibit regularities of basic form, scale, mix of services provided, and the ordinal placement of establishments relative to the exit proper. An examination of 354 exits serving 1-75 indicates the typical morphology of interstate exit clusters.  相似文献   
83.
影响空间选址的因素错综复杂,本文在对以往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选址的三大影响因素:容量、区位特征和作用范围,并进行了空间选址的建模研究,建立了三个基本模型(容量因素影响模型、区位特征因素影响模型、作用范围因素影响模型)和空间选址的评估模型,并结合应用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初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84.
???????λ????????????2004??1???2007??5??ML??1.5????????????ж?λ??????????2004??9??17?????????4.9????????????????????????????????????????ML??2.0?????????????б?????????????4.9???????????????????????????λ???????£????????1?±?????????????????????????????????4.9?????????????????????  相似文献   
85.
街头抢劫者前犯罪经历对其后作案地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已有的重复作案地选择的研究表明,犯罪者“前案件”作案地选择对他们“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影响,但以往研究关注的是先前的犯罪时间和地点对其后续作案地选择的影响,仍未检验犯罪者在“前案件”中犯罪经历的具体作用。因此,论文以中国东南沿海ZG市为例,利用街头抢劫者的抓捕数据和混合Logit模型,聚焦探析街头抢劫者先前的个体犯罪经历对他们随后的作案地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头抢劫者在“前案件”中的犯罪间隔、犯罪出行和当场被捕等个体犯罪经历对其“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强烈的影响,即“前后案件”的犯罪间隔越临近、“前案件”犯罪出行距离越短,以及“前案件”未当场被捕,则大大增加了街头抢劫者返回到先前抢劫区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通过警察访谈和结合理论分析,发现“前案件”未当场被捕是由犯罪者当场被捕的恐惧感、警察特殊的干预方式,以及社会凝聚力和犯罪防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研究结论可为警务部门的“事前防控”与“主动处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6.
人类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对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近几十年的人口分布格局与人口流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有关人群时空分布的精细尺度研究相对缺乏。海量的位置大数据为认识高原人群短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手机定位数据、人口迁徙数据等高时空分辨率的位置大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和基于统计检验的异常判别方法,分析了2017年国庆期间青海与西藏的人群分布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假期旅游行为及人口迁徙与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 在省级和城市整体尺度上,定位请求量的假期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潮汐”变化模式;② 在精细网格尺度上,西宁和拉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人群分布变化在空间上呈现中心跌、周边涨的“离心化”变化模式。国庆假期人们向城市周边热门景点移动聚集的旅游行为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都是导致西宁和拉萨周边地区定位请求量上涨的重要潜在原因,而两座高原城市中心定位请求的下跌不仅与人口迁徙有关,还与假期人类日常行为及定位请求频次的变化等因素有关。通过位置大数据挖掘节庆假期人群分布的时空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高原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变化的认识,也为高原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7.
Liang  Yutian  Zhou  Zhengke  Liu  Y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8):1396-141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out” strateg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s investmen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相似文献   
88.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主要发生了两种宏观的气候变化:一个是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呈现年代际减少,尤其是在东南部海域;另一个则是其生成与活动位置等总体特征有向西北偏移的趋势。本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可能是夏秋季热带气旋频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这与太平洋-印度洋海面温度变化导致的大尺度环境变化有密切联系。同样有研究认为北大西洋海面温度的多年代际振荡对近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减少也非常重要。但西北太平洋西部强热带气旋的频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东亚近海海面温度的显著升高有关,尽管这种变化是否可信仍有争议。近20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普遍出现西北移倾向,包括生成位置和路径位置,这种变化可能受到了ENSO变异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太平洋气候突变的调控。同时,热带环流的极向扩张又导致了热带气旋的有利环境向北扩张,因此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也出现极向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9.
随着位置服务、位置地图的兴起,情境作为一种研究客观世界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抽象工具,已被逐渐地引入到移动地图服务中来.鉴于目前情境理论在地图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基本概念不清、主要研究内容不明确的问题,重点剖析了位置地图情境的内涵,并从情境建模、情境匹配、情境推理和情境表达四方面,开展了位置地图情境的相关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0.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 资料统计人工观测雷暴日数,采用湖北省2007—2012年LLS监测资料,选取25个气象站为圆心,统计其不同监测半径 (r) 圆区域内LLS监测的雷电日数,并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7 km时,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小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8 km时, 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大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22 km圆区域内年平均雷电日数可替代最大年雷暴日数。根据r=7 km,r=8 km圆区域内LLS监测的年雷电日数、年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该文提出的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结果显示:二元法效果最好。二元法计算的2007—2012年25个站平均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等,平均差异为7.4%;二元法计算的2013年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差0.8 d,平均差异为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